WFU

網站頁籤

鎖定神經壓迫點,脊椎內視鏡手術解決痛不欲生的坐骨神經痛!

 75歲林女士因為右腿嚴重的坐骨神經痛,經兩位兒子帶到幾家醫院就診,經醫師評估後,她開始接受骨質疏鬆的針劑,並準備接受多節段的脊椎減壓及脊椎融合手術。然而,她最終來到腦神經外科施育彤醫師的門診,接受脊椎內視鏡手術,僅用1公分腰側的手術傷口,竟然成功解決了令她痛苦已久的問題,林女士的兩個兒子表示,對於家屬和病人而言,接受脊椎內視鏡微創手術的壓力明顯低於傳統手術。

   施育彤醫師指出,隨著社會高齡化,退化性脊椎疾患的病例越來越多。傳統的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是解決神經壓迫的黃金標準,但對於合併高齡、骨質疏鬆或慢性疾病的患者,恢復過程可能較為辛苦。因此,鎖定神經壓迫點進行脊椎內視鏡手術成為一個可行的選擇。

   以林女士為例,醫師根據影像檢查和臨床症狀,選擇了最可疑的神經壓迫點進行高選擇性神經根注射,結果顯示其症狀大幅緩解,證實選定的壓迫點正確。隨後,在藥效退去後,醫師安排了經神經孔脊椎內視鏡手術,針對該壓迫處移除骨刺,從而減輕脊椎神經根的壓力。

    施醫師強調,雖然此次手術僅處理林女士多節段脊椎退化中的一個區域問題,但由於症狀大幅度緩解,且恢復期明顯比傳統脊椎手術短且輕鬆,這對病人來說是一個極佳的替代選項。
   
林口長庚脊椎神經外科主任盧郁仁也指出,脊椎內視鏡手術不僅能解決椎間盤突出的問題,經過國內外專家的研究及技術精進,現在已經成熟應用於脊椎退化性狹窄所引起的神經壓迫患者。





好緣份~脊椎翻修手術耗心神,希望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脊椎再次手術的困難和不確定性都高,需要花更多心神手術。在病人和家屬的理解狀況下,盡醫師的職責盡力而為,利用累積的脊椎手術經驗趨吉避凶,希望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以下這篇是家屬寫出的敘述,短短幾字卻道出脊椎脊患的不方便與痛苦。

衷心感謝神經外科-施育彤醫師,媽媽因腰椎椎間盤突出在過去10多年已接受2次內視鏡及1次微創椎間盤切除融合手術,近期由於疼痛無法改善,嚴重影響行走及生活品質,因而選擇再次手術,很多醫師不喜歡處理復發手術的病患,更何況是接手治療第一次不是由自己手術的病患,施醫師面對心中忐忑不安的病患及家屬提問,都能親切、耐心且同理心的仔細回答,並以病患的角度出發,為病患建議最需要且適合的必要項目,經多方評估後最後選擇求助於施醫師,媽媽雖然接受傳統脊椎手術,但術後恢復狀況十分良好,我甚至可以肯定的說比第一次手術時更好,氣色紅潤,胃口佳,完全看不出是剛接受傳統脊椎手術的病患,感恩施醫師的仁心仁術,希望施醫師繼續造福更多需要的病患,也希望媽媽盡速恢復健康,多享受人生~

人工頸椎椎間盤健保給付標準(摘自全民健保局)

 人工頸椎椎間盤健保給付標準。

顯微鏡頸椎手術是目前神經外科醫師掌握得很好的手術。

手術過程分為:

  1. 顯微鏡移除椎間盤或是骨刺。
  2. 空缺的椎體間隙由置入物填補。
置入物可分為:

  1. 融合式不可動支架(cage)。
  2. 活動式人工椎間盤(artificial disc)。
過往因為活動式人工椎間盤昂貴,所以會給人"較好"的第一印象。

我們通常會評估病人狀況與病人討論:
條件適合的患者使用該醫材當然有其好處,
但是有些條件沒那麼合適的患者就不見得花了大錢,又可以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

2021年12月01日健保決生效的給付規定,是由國內的專家研議出來的準則。
或許可以讓民眾對該醫材品項的特性略窺一二。


(一) 限頸椎椎間盤突出產生神經壓迫導致神經根病變 或髓神經病變,經保守療法治療無效。 🍎軟質椎間盤突出或破裂型的椎間突出才能用。
(二) 限 C4/5或 C5/6 節段使用。 🍎頸椎第四五節及第五六節間的活動度最好,使用人工椎間盤可以減少喪失活動度。

(三) 該節段無椎間盤高度降低。 🍎退化性病變或是不穩定狀況均不適合。

(四) 每次限申請一顆。🍎很貴...健保可給付一顆已是德政。

 需由專業醫師提交審查委員事前審查。 

3D影像導航微創脊椎鋼釘置入治下背痛














2017-04-18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95160/print 自由時報
〔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何姓男子近年來飽受下背疼痛與下肢疼痛之苦,因常需出國工作,擔心復元時間長,遲遲不敢接受手術,直到近日痛到受不了,在醫生建議下,利用3D影像導航系統協助進行微創手術,因可精準估算出鎖螺釘的入點位置、方向和釘子長度,避免破壞脊椎旁肌肉肌腱組織,讓傷口痊癒快,大幅縮短復元時間。
大里仁愛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施育彤表示,何姓男子長期在海外工作,近年長期忍受下背與下肢疼痛之苦,近來更痛到連高爾夫球也沒辦法打,但前往醫院檢查都告知需開刀,因復元時間長,讓他遲遲不敢動刀。
施育彤表示,何男到院檢查後發現,腰椎有滑脫不穩定的狀況,因骨刺壓迫神經,造成下背和下肢疼痛,必須藉由手術去除骨刺壓迫,並固定矯正後的脊椎才能解決長期的疼痛問題。得知何男憂慮後,決定以先進的3D影像導航系統輔助進行脊椎微創手術(見圖,記者陳建志攝)。
施育彤表示,傳統的脊椎手術因破壞脊椎附近肌肉肌腱組織,讓復元時間拉長,此次微創手術只開了一個約五公分的傷口,並在3D影像導航系統輔助下,正確且迅速確定鎖螺釘的入點位置、方向和釘子長度,整個手術前後只花了約三小時。
施育彤醫師表示,因患者手術傷口小,且不需置放術後引流管,不但降低傷口疼痛,且手術隔天就可以下床走路,大幅縮短復元時間,術後追蹤復元良好,並恢復正常工作,讓患者稱讚是最好的六十歲生日禮物。

查看來源圖片

開刀裝回自己的頭蓋骨也可能被吸收掉!!

開刀裝回自己的頭蓋骨也可能被吸收掉!!

50初歲的連女士(化名)三四年前因為車禍意外,因頭部嚴重創傷,我們馬上就施行急診手術將頭蓋骨移除,並且清除血塊。
很幸運的! 連女士恢復了。
並且在兩年多前接受顱骨成形術,我們將她當初暫時放在醫院骨銀行自體頭蓋骨放回,亦即"顱骨成形術"。
放置回頭蓋骨後,她有好一陣子沒有回診。
直到去年11月(2018/11),她又出現在門診。人看起來精神是不錯,卻掩不住一抹愁容。
原來兩年前改回去的自體頭蓋骨被吸收了。

3D電腦斷層輔助規劃客製化頭蓋骨--健保"新"政策嘉惠特殊條件病患

要處理這種骨頭吸收的情形,一不就是不處理,不然要處理的話就必須採用人工的替代物。
以往用骨水泥塑型頭蓋骨,併發症比較多。所以就病人恢復及最少併發症考量,大多會建議使用3D電腦斷層輔助規劃客製化頭蓋骨。
這東西有其優勢,但是就是要十初萬,非常昂貴。
一個人遭遇到這麼嚴重的車禍,生命中的幾年,甚至接下來的人生都會受到影響。
像是連女士這樣日常生活幾乎恢復到正常的病患,卻發現自體頭蓋骨又吸收掉,對病人來說挫敗感想必很深。
而且以以往和這類病人互動的經驗猜測,這段期間也許正是病人人生要重新站起來的時候,很實際地說,就是經濟能力吃緊。

而健保局107年下旬公布,自107年12開始全額補助特殊條件的病患,這類病患只要由醫師提出申請,就有可能由大家繳的健保費協助這十萬左右的醫材。
連女士來看門診的時間,適逢新政策甫發布,她也符合條件,經過跟健保局申請的手續,事先申請通過後,便開始製作3D電腦斷層輔助規劃客製化頭蓋骨,手術後連女士happy,看似可以再重新踏上人生旅程。我們身為醫師也同感健保局德澤。


3D列印作的頭蓋骨

醫師說我可以改回頭蓋骨了!

在像是腦中風或嚴重頭部創傷的緊急情形下,神經外科醫師為了有效及緊急控制腦壓,會將病人的顱骨切除,獲取空間。

顱骨切除後,腫脹的腦比較有空間可以擴張。
手術是非常積極的降腦壓方式。
醫師將再搭配其他藥物生理學調控的方式降病人的腦壓。
而切除的顱骨就會放在冰凍的骨銀行或是腹部大腿的皮下。等待醫師評估狀況穩定後,會跟病患及家屬討論將病人的顱骨置回的事宜。


"可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管有健保部分補助!!

醫生說必需裝"腦室腹腔引流管"了!!

腦脊髓液應該很順利地被引流離開腦室,不然就會腦積水(水腦症)

正常生理狀態下,我們的腦水(腦脊髓液)在大腦的腦室系統生成,並且被順利地引流。

但是有些狀況,腦水循環路徑
  • 被阻擋了(例如:腫瘤、血塊、腫脹的腦組織.......)
  • 或是回收腦脊髓液的機制出了問題。(例如:老人家的常壓性水腦症、腦傷腦中風的後遺症........)
無法正常引流的腦脊髓液就會蓄積在腦子裡的腦室系統。如果無法排解,壓力上升,就有可能引發水腦症症狀

甚麼是腦室腹腔引流管?

若上述兩點原因造成腦脊髓液循環系統異常,則由手術方式建立另一個引流通道

最常見的通道就是"腦室腹腔引流管"(V-P shunt)。

  1. 腦室導管引流出蓄積的腦脊髓液,
  2. 接裝到"壓力閥",
  3. 再接裝到"腹腔導管" 由皮下經過耳後、側頸、鎖骨前、胸壁前、腹壁前,再穿過腹部肌肉及腹膜進入腹膜腔。以後就交給腸繫膜去吸收這些腦脊髓液。吸收的位置除了腹腔之外,還可以選擇胸腔,或是直接進入心臟。

那上一段第2點說的壓力閥是甚麼?

(本問題以下內文截文修改自衛服部健保署網站,可點入參考)
腦脊髓液引流的多寡取決於引流管的壓力閥設定。


  1. 一般功能腦室腹腔引流系統(固定壓力)是引流管配合一個固定的壓力閥。目前健保給付之一般功能腦室腹腔引流系統,可上健保署全球資訊網查詢
  2. "可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是當病患因水腦症,需使用腦室腹腔引流系統治療時的一個新選擇。



那甚麼是"可調控式"的引流管?

就是"壓力閥"的壓力可以調控。
因為病人裝完引流管後,可能依照身體狀況或是復健情形需要的是和腦壓不同。
如果你裝這種"可調式引流管",如果需調整壓力時技術員只需用特定的機器在體外利用磁力調整即可,不需要再次手術置換不同壓力設定的引流系統。
簡單地說,
可以不用再開一次刀更換引流管的壓力。

健保局願意部分補助"可調控式"的引流管

使用可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能夠顯著提高引流系統一次植入就成功的機率
使用一般功能腦室腹腔引流系統,如果在手術後才發現壓力設定無法配合,造成引流不足或過度引流的併發症時,患者的引流管必須整個更換或部分更換,甚至需要多次更換。
所有的固定壓力引流管都有這項使用上的限制。








目前健保給付之一般功能腦室腹腔引流系統,是固定壓力的引流閥,以手術成功植入後,對於病情穩定的病人可提供很好的預後效果。
惟對於狀況不穩定、日後可能還有變化的病人,如果日後需要改變壓力設定可能只有重置一途。新增功能類別「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可改善無須再次手術,直接於體外調整壓力,但其價格較原有之特材高出許多,在有限的健保財源下,無法全額以健保給付;健保署為減輕病患負擔及考慮給付之公平性,故將該類品項列為自付差額之品項

"可調控式"的引流管是否有較低的感染率和阻塞率?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
"可調控式"的引流管和一般的引流管的感染率和阻塞率是相同的。
這兩種管路的置入方式位置都是一模一樣的,所以管路感染的機率,和管路被阻塞的
機率是一樣的。只是差在可不可以調壓力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沒有經費可以補差額使用可調式的引流管,一般的引流管也有多種壓力可以選,只是它被裝進人體後是固定壓力的。如果裝定壓的引流管,您的醫師會依照病情評估所需壓力,總也是希望管路裝進人體之後,可以一勞永逸。如果真的不能適應壓力,再另行手術。

那我的醫師又跟我說,現在有不需要開腦就可以引流的管路又是甚麼?

下回分解...
門診掛號連結:神經外科施育彤醫師門診